中國舉辦了20多次園藝活動,促進了花卉苗木產業的蓬勃發展。然而,與荷蘭等世界園藝強國相比,中國的花木產業結構和產業文化仍有一定差距?;井a業不僅要實現“量變”,還要實現“質變”。充分利用各地展覽留下的展園,將民生與生態環境有機結合,提升公眾的園林文化。
中國花卉協會發布的《2018中國花卉產銷形勢分析報告》顯示,中國花卉產業發展迅速,市場規模不斷擴大,盆花總產量、花卉總種植面積和花卉出口配額穩步增長。
荷蘭,素有“花園”和“花卉王國”之稱,土地資源并不豐富。然而,2017年荷蘭花卉出口額達到103億美元,是中國的35倍。
起步較晚是中國與荷蘭差距較大的客觀原因,早在20世紀50年代,荷蘭就開始與其他國家建立花卉種植的聯系,而中國的花卉產業也隨著第一屆世博會——1999 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逐漸與國際接軌。
此外,中國的花卉產業在育種、栽培和種植技術方面還不夠成熟。在育種方面,荷蘭收集世界各地的種質資源,選擇優質品系進行育種并形成品系;在培育過程中,對同一品系進行編號,根據其市場潛力進行優化,并命名優質新品種,申請品種權保護和推廣;在種植方面,荷蘭依靠先進的農藝、溫室和水肥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;最后,通過高效的“拍賣”和先進的物流配送網絡,交易后的鮮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運往世界各地。
中國花木消費市場日趨成熟,消費群體不斷擴大。業內人士認為,花木產業迎來了“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”。然而,產品研發、產業結構、產業文化等領域的問題制約了產業的發展。
知識產權保護不足,自主研發品種少,動力弱。雖然中國被譽為“世界園林之母”,但由于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不足,科研創新動力弱,新品種和“拳頭品種”少,主要商品花卉品種基本依賴進口,因此每年都要為新品種支付大量的知識產權費用。
我國在成品生產方面有著良好的基礎,但優質產品的育種、繁殖材料、生產和銷售環節不完善,導致自產花卉產品質量低,國際市場競爭力弱?;ɑ墚a業類似于其他農業類型。除了這個專業,還需要其他相關行業提供設備和信息支持。目前,還沒有形成理想的產業鏈。
目前,我國苗木數量約為600億株,但包括造林苗木在內的年使用量僅需要250-300億株,遠遠超過需求和銷售能力。一方面,由于一些品種同質化程度高,庫存巨大,價格大幅下跌,滯銷,令種苗生產者頭痛;另一方面,鮮切花是全球花卉業發展的主體。作為世界上主要的花卉出口國,鮮切花占整個花卉業的60%以上,而我國鮮切花市場相對較小。加強頂層設計,成立相關機構,關注行業重大問題。我們可以借鑒荷蘭, 瓦格寧大學設立研究中心的做法,促進產學研與人才培養的結合,合理完善花卉苗木產業和產業鏈,從而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。
加強供應方結構改革。提高種苗和花卉的商品率和質量率,形成產品系列,滿足新經濟形勢下市場和用戶多樣化、個性化和功能化的需求,從源頭上解決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不對稱和不適應的矛盾。
從法律、法規和政策等方面加強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,提高花木企業和員工的科研創新積極性?!霸谠S多國家,如果使用新品種,他們需要支付高額的知識產權費用。然而,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薄弱,開發的新品種容易被竊取?!北本┝謽I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副院長劉志成,認為,新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需要加強。
充分利用現有園林藝術資源,最大限度地傳播產業文化。張云路表示,要做好志愿者培訓工作,充分發揮志愿者的科普功能,提高游客的參與度。劉志成建議將離城市附近的園博園改造成人們日常休閑的公園;如果離城市離我們很遠而且不受歡迎,那么它應該被拆除,或者簡單地改造以引入其他形式。
培養人們對園林文化的內涵式培養,使花卉和園藝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。